所情概况
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

    南京市钟灵街50号

  • 邮编

    210014

  • 电话

    025-84390322

粮作所简介
作者:田雪玲 文章来源:江苏农科院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22-11-08 09:11

粮食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31年,其前身为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生产科农艺系和全国稻麦改进所,新中国建立后,历经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作物系、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粮食作物系等,1978年更名为粮食作物研究所。建所以来,粮作所秉承先辈精神,矢志不渝,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为己任,在农业科研中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,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,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。在农业部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、“十五”和“十一五”科研综合实力评估中,均被评为全国“百强研究所”。

【人才队伍】

全所内设优良食味水稻育种团队、常规水稻育种团队、小麦遗传育种团队、玉米研究团队、甘薯研究团队、稻麦绿色高质栽培团队 6个研究机构和综合办公室。现有在职职工99人,其中在编职工75人,博士后3人;研究员21人,副研究员31人,助理研究员及以下27人。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,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,入选江苏省“333”工程培养对象16人,入选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培养对象4人等。

【科技创新】

进入新时期,粮作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,重点围绕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甘薯等主要农作物,开展优异种质资源创制、优质、高产、多抗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新技术、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等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。

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1项,累计到账项目经费1.05亿元,通过审(鉴)定新品种53个,申请专利49项,其中PCT专利1项,授权专利32项,获得新品种权41项。高质量论文取得历史性突破,发表论文261篇,其中一区论文7篇,二区论文22篇。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0项。累计成果转化收益6371万元。

以“江苏省最好吃大米”南粳46、南粳9108为代表的系列良食味粳稻新品种覆盖江苏不同生态区,年推广面积占江苏粳稻面积近50%,解决了长江中下游粳稻“高产不优质”的技术难题,获全国水稻食味品质品鉴金奖30余次,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。

以宁麦9号为骨干亲本改良育成宁麦13等系列弱筋小麦品种,覆盖淮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,其中宁麦13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,被称为淮南'麦王',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。

以高产、稳产、多抗为育种目标,开展鲜食糯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,育成了苏科花糯2008、苏科糯1505、苏玉20、苏玉29等食味品质优良、类型多样的糯玉米、普通玉米品种,获中华农业科学技术二等奖、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。

在富含花青素、胡萝卜素资源创制、轻简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,育成以宁紫薯1号、苏薯16号等为代表的“七彩甘薯”优质食用甘薯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,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。

【科技平台】

全所建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、农业部原原种繁殖基地、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(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甘薯)、国际水稻研究所-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(JAAS-IRRI)联合实验室、中韩(JAAS-KRIBB)甘薯生物技术育种联合实验室、JAAS-CIMMYT小麦病害联合研究中心等。

【国际合作】

坚持开放合作理念,拓宽“朋友圈”,延伸“合作链”,提高融合度,深入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去。先后与IRRI、CIMMYT等国际组织和美国、澳大利亚、英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古巴、墨西哥等国家高校院所,建立长期稳定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机制。先后建立国际水稻研究所-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实验室、JAAS-CIMMYT小麦病害联合研究中心、JAAS-KRIBB(韩国生命工学院)甘薯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等,选派79名优秀人才赴国外访学交流,年接待15名国外专家访问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2021年8月更新)